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年轻人“反向驯化”应对大数据“杀熟”
专家建议:让算法有标准、更透明
“价格太贵了!平台要是不降价、不发优惠券,我是不会买的!”
连日来,在一些社交平台上,出现了网友吐槽大数据“杀熟”的帖子。大数据“杀熟”是指在一些互联网服务平台上,老用户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的现象。有年轻人以“反向驯化”算法的方式,争取享受平台降价优惠。这样的手段是否真的有用?如何治理大数据“杀熟”现象?
12月初,北京白领丁然计划与男友出国旅行。打开某旅行软件搜索,她发现一张从北京到韩国首尔的机票需要1358元,返程也近千元,这意味着,她与男友两人的往返路费将近5000元。
“机票太贵了,买不起,不去了。”丁然在某社交平台相关帖文中留下一连串评论,以这种方式对抗大数据“杀熟”。第二天,丁然再次打开该旅行软件搜索,看到这张机票的价格更新为588元,返程票价降至600多元,她与男友两人的往返路费降到3000余元。
“我不知道这是评论起了作用,还是单纯的巧合。”丁然不清楚那些代码背后的算法是怎样运行的,“毕竟各个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、搜索历史和社交行为来制定个性化的价格策略”。
也有一些网友分享了自己被大数据“杀熟”的经历,一些消费者因此对平台算法提出疑问。有网友讲述,自己出差订酒店时,发现预订同一酒店、同一房型的价格,比同事之前订的贵了近50元。还有网友说,用某打车软件叫车时,同一时间去同一地点,选同一类型的车,实时报价比其他人贵近10元。
“平台没有大数据‘杀熟’的动机。”某旅行平台客服称,相关服务价格实时变动受多种因素影响,不能直接证明是由于相关评论内容而引起的价格变动。即使是同一时间查询发现价格差异,也可能是账户中的优惠券等引起的,如果同一产品售价不同,可向平台投诉反馈。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多家平台客服,得到与之相似的回复。
上一篇:这一年,中国机器人大步走向世界